自德国医生Gustav Killian发明硬质气管支气管镜并成功用于气道内异物的取出,到池田茂人发明的纤维支气管镜,再到后续众多呼吸内镜诊治技术的发展;从Hans Christian Jacobaeus首次使用胸腔镜进行胸膜粘连的松解,到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 VATS)在胸外科的广泛应用,再到可弯曲胸腔镜的发明引起胸腔镜技术向内科的回归,呼吸内镜技术逐步发展完善,成为临床呼吸病学的重要支柱,形成了现代呼吸病学的一个独立亚专科——介入呼吸病学。就名词而言,英文普遍使用"Interventional Pulmonology",直译过来是"介入肺脏病学"。而这些介入技术不仅仅用于肺脏病变的诊治,更常用于气道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因此中文使用"介入呼吸病学"一词更为贴切。
我国引进呼吸内镜技术的时间并不长。虽然早有介绍硬质气管支气管镜的教科书,但其临床应用并不普遍,主要局限于耳鼻喉科,而且主要用于呼吸道的清理和异物取出。可弯曲支气管镜约于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我国,80年代初开始在大型医院逐步推广应用。我国呼吸内镜和介入呼吸病学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过程。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介入呼吸病学的某些技术开始进入我国,主要包括球囊扩张、电烧蚀及金属支架置入。当时对于介入呼吸病学的整体理解还很局限,技术相对单一,临床应用欠规范。20世纪90年代末,介入呼吸病学作为现代呼吸病学亚专科才正式走上国际学术舞台。我国也开始接触和了解介入呼吸病学的概念及其全面的技术内涵。2004年在西安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办的"肺癌和支气管镜学术会议"首次介绍了介入呼吸病学的概念及其技术内涵。此次大会由钟南山院士担任主席,邀请国际著名介入呼吸病学家、前世界支气管和介入呼吸病学联盟主席、前美国支气管和介入呼吸病学联盟主席John F Beamis教授做了"介入呼吸病学"的学术报告。通过他的精彩演讲,我国广大呼吸病学学者对介入呼吸病学及其技术内涵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此后我国的介入呼吸病学事业开始加速发展。一些支气管镜诊疗中心逐渐兴起,先后引入了硬质气管支气管镜、气道内超声、气道内激光、氩等离子体电凝(APC)、冷冻等技术。2005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面引进美国Lehay Clinic的培训模式,在人工模型、动物模型上进行中心气道冷热治疗、支架置入、胸腔镜、硬质气管支气管镜等高级介入呼吸病学技术的培训。类似的技术培训也逐渐在国内多家医院开展,极大推动了介入呼吸病学技术的普及和规范化。
2011年首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介入呼吸病学组正式成立,每年开展包括动手培训在内的众多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逐步将我国的介入呼吸病学事业由单一技术向全面综合技术应用转变,临床应用逐渐规范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介入呼吸病学获得世界各国专家的认可。2014年在日本京都,笔者代表中国向WABIP(World Association of Bronchology and Intetrventional Pulmonology)董事会做了2020年WCBIP(World Congress of Bronchology and Interventional Pulmonology)的申办报告,最后以24票对1票胜出对手,赢得了主办权。2016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的WCBIP年会上,我国参会人数及投稿量最多,在WABIP的董事会和执委会的会议上受到大会主席的表彰,笔者也成为WABIP执行委员会委员,这标志着国际学术界对我国介入呼吸病学发展和进步的认可。
我国的介入呼吸病学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首先,我国中心气道狭窄的临床治疗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当,而且具有自身的特色,如在结核、气管插管引发的良性气道狭窄的处理方面,我国专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独到的见解,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我国已可生产多种金属支架,技术也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硬质气管支气管镜在我国的普及率大大增加,由过去仅3家医院常规开展硬镜下手术,到目前有数十家单位装备了硬质气管支气管镜,技术水平也已比肩发达国家。我国学者对冷冻治疗的应用、经胸壁的治疗技术等方面也获得了国外专家的认可。
近5年,我国介入呼吸病学新技术的引进速度明显加快。活瓣肺减容、支气管热成形等技术已逐渐在各地开展。尤其值得骄傲的是,在钟南山院士的领导下,我国顺利完成了首个对IBV活瓣的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REACH),其结果与对EBV活瓣的研究——著名的VENT研究结果相近,而且气胸等不良事件显著降低,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他一些最新的技术也几乎同步进入中国,如支气管镜经肺实质结节侵入技术(bronchoscopic trasparenchymal nodal access,TBPNA)已开始在我国进行临床研究。在肺癌的早期治疗技术方面,我国学者也已开始探讨对早期肺癌进行介入治疗。
当然我国介入呼吸病学还存在着诸多短板。首先是发展还不平衡,地区间设备、技术水平和规范化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国家卫生计生委也已关注到呼吸内镜技术的规范和普及,成立了呼吸内镜专家委员会,颁布了相应的管理规范。技术的规范化虽然较10年前有了显著改观,但重技巧、轻理念的现象在某些地方还比较严重,规范化仍然是我们要面对的主要挑战。医师的培训也是我国介入呼吸病学的短板。呼吸内镜技术应作为呼吸专科医师培训的必备技术,但我国呼吸科医师普遍缺乏正规的培训,而高级的介入呼吸病学技术培训更加缺乏。培训体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合格的师资。此外,我国介入呼吸病学临床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这与我国巨大的患病人口及操作数量相比形成了巨大反差。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也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没有形成卓有成效的医、研、产、商一体化创新体系。
总之,我国介入呼吸病学的发展近些年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实现了由单一或少数技术的应用向全面技术发展的转变,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普及程度更高。在临床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临床手术的难度上已可与发达国家比肩。我国介入呼吸病学的发展已得到了国际介入呼吸病学界的认可和赞誉。但我们仍然应充分认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未来我国介入呼吸病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规范、普及、提高,应是更高层次的规范、普及、提高。应着眼于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分层次制定介入呼吸病学技术的普及发展规划,加强介入呼吸病学领域多中心临床研究,积极推动新技术研发和创新体系建设。当然每一名从事呼吸内镜和介入呼吸病学事业的医护人员应本着不慕虚名、严谨务实、精益求精、奋发图强的精神,积极推动我国介入呼吸病学事业的健康发展。相信未来我国在这一领域一定会站到世界的前列。